beat365娱乐官网_beat365官方网站

企业文化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企业文化 > 盐业史话

西藏芒康盐井盐田:千年技艺走进现代社会
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07-03 浏览:711 次

新华网拉萨6月28日电(记者王守宝 文涛)清晨,蓝天上的白云映在古老盐田上,次仁曲珍走到澜沧江岸边,将盐池里的卤水装进木质盐桶,沿着盐田间狭窄小路蹒跚而上,背到盐田边并倾倒在上面。 

这就是西藏芒康县盐井盐田传统的晒盐技艺场景,有着上千年历史。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用作晒盐的古老盐田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澜沧江流域绵延2000多公里,却在西藏芒康纳西民族乡这一片不大的地方,自然生成一些特殊泉眼,流出的泉水含有较高盐分,当地百姓正是利用这种含盐量高的泉水,发明了流传千年的晒盐技艺,并逐渐形成了几千块用于晒盐的盐田。 

澜沧江携带泥沙在河谷穿行,登高望去,如万匹骏马卷起滚滚黄土在峡谷间奔跑。相比这种壮观的气势,江两岸,静静地矗立着几千块方格形状的盐田,大小4平米到12平米不等,依山傍水,细细数来,盐田层层叠叠,可以累加到8到9层,像密集的古老阁楼镶在山腰上。 

盐田的构造也很奇特,将几根到十几根不等的原木插在江岸地面,在上面横铺木板,再将澜沧江两岸山上的泥土铺洒在上面,以此形成盐田。

据当地百姓说,盐田使用的树木是在盐水里浸泡过的,很结实,耐腐蚀。盐田上面横铺的木板每隔一段时间会取下来,在卤水池里浸泡,这样木板中积累的盐分会释放到水中,可以进一步提升卤水池中卤水的含盐量。 

记者采访时正好是加达村对岸的上盐井村成品盐收获的时候,百姓将成品盐装进白色麻袋,一匹匹骡子或马驮着装满盐的白麻袋,沿着山腰间的崎岖山路前行,以这种方式将这些盐运送回家,让我们仿佛再次看到古时候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。 

次仁曲珍说,以前,这片盐田是百姓维持生活的重要来源,百姓将产的盐用骡马驮运到左贡县、贡觉县等周边一些地方,或者更远的云南和四川等地,用盐来换取青稞、茶叶或者布匹等生活必需品。可以说,这里的盐为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 

时光划过千年历史。今天,这里的百姓依然有很多在从事晒盐工作,但光阴流转也带来了现代化的新技术,新的生产方式,古老文明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。 

“以前,百姓背着一只装卤水的木质盐桶或者挑着弯弯的扁担,两边挂上盐桶,将卤水运送到盐田,现在,这种完全人工的技艺在这里已经不多见。”次仁曲珍感慨。 

在盐田,可以看到,百姓为了提供工作效率,已经使用了现代化的水泵在抽取卤水,机械与古老的盐田形成鲜明对比,远古和现代在这里交汇。 

同时,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也改写着当地百姓的传统生活方式。据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村民斯朗扎西介绍,盐田产出的成品盐需要经过抽取或背卤水等多道程序,劳动强度较大,但收入低,因此,相较于从事传统的晒盐技艺,一些百姓内心倾向于选择外出务工。 

除了外出务工,有些村民还经营了农家乐,纳西村的洛松顿珠是尝试新致富方式的一位,靠着家里400多平米的房子,他开了家庭旅馆和小吃店,办起了农家乐,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万。在这些更高收入的激励下,传统的晒盐技艺似乎对他不再有很强的吸引力。 

古老的技艺,一段时光的缩影,一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写照。今天,现代科技不断发展,百姓经济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,如何平衡好古老技艺和现代社会的关系,让古老技艺能更长远地焕发生机,成为摆在所有芒康晒盐人面前的一道题目。